去年以来,因在央视《百家讲坛》中主讲《品三国》而名声大噪的易中天教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中国的历史知识,让数以千万计的听众在轻松、趣味的氛围中,观察历史的细节,体会历史的脉动,从而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和喜爱。 “法学专家中有易中天这样的人物吗?”“是不是也可以像易中天老师那样来普及法律知识?”易中天现象也引起了法律爱好者及广大老百姓对于普法形式的思考,在他们的印象中,法律的宣传形式单一,法学专家们举办的各类讲座更多地是在法律圈内流动消化,让普通的老百姓难以接近和理解。 去年刚毕业的大学生小吴向记者反映,以前在大学校园里就很少能听到一堂生动有趣的法学讲座,现在步入社会,听到这样的法学讲座机会就更少了。市民王先生一直都非常关注与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刚刚通过的《物权法》,王先生说本科学历的他都很难理解其中的许多规范,更别说那些家庭老太太了,因此他们都非常希望有法学专家能给他们提供通俗易懂的讲解。 一位著名的法学教育工作者在其作品序言中写到:“如果哪一天有哪位法学家能到央视‘百家讲坛’上‘品民法’一番,且让全国的听众像听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那样如痴如醉,其于国、于民、于我们的法治大业,功莫大焉!”他认为,与历史知识相比较,法律知识应该更紧要、更迫切地得到通俗化、普及化的传播。 法学研究与教育是应专业化还是通俗化?法律学者是扮演知识分子的角色还是仅作为一名“知识的传播者”?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教授陈信勇认为,法学家研究的各类选题都是来自于实践,包括立法调研、论证,因此,法学研究的专业化和普及化并不矛盾,各有各的作用,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可以有更大的收获。他的观点是:宣传传播法律知识可以借鉴易中天通俗解读历史的模式,只不过在讲解法律内容时更强调精确,不能有丝毫差错,因此对法学教授的表达能力要求会很高。 “法学家与平民百姓之间由于存在着一种独特语境的隔阂而产生了理解障碍。”对于导致法学不能走近平民百姓的原因,省法学会秘书长陆剑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法律语言本身是一套剔除世俗用语而具有强大知识性的法律精英语言体系,再加上法律传播、解释、实施等行为都深深烙上了精英的痕迹,因此容易使普通老百姓难以靠近。另外,由于大部分的法律研究者习惯于在特定的语境下思索法律问题,法学界也缺乏像易中天、于丹那样能将法学演绎成老百姓觉得有趣并有能力接受的学者,因此使得老百姓很难轻松理解法律的精髓。 “要拉近法学专家与平民的距离,使法学真正成为实践之学,关键在于法学用语的世俗化,使平民百姓能够用常识就能一目了然地明白法学用语的意思。”陆剑锋告诉记者,近几年来,法学会出版了以案说法系列丛书,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法律的价值取向,让普通老百姓能够轻而易举地理解其中的含义,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接下来,法学会还将与省社科联共同举办一场“《物权法》是如何保护我们的财产”的报告会,通过类似活动让更多法学专家走近平民百姓。 |